点击标题下「东方烟草报」可快速关注
短支烟“黄山”(记忆)2016年销量5.83万箱,位居行业短支烟销量第一位,占短支烟市场份额60.83%。去年刚刚上市的“黄山”(最美高铁),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突破。作为行业短支烟制造专家,安徽中烟何以开启短支烟高端品质“密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精进研究 求得高端品质
依托先进的科学仪器,安徽中烟生产出的短支烟品质不断精进,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图为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化学成分分析工程师陈刚正在进行气相成分分析。
“二楼是我们的配方研究室,三楼是我们的产品实验室。”日前,记者在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主任牛勇带领下,参观了技术中心。
配方研究室里,整齐摆放着多个产地、不同生产时间的烟丝样品,技术人员在这里担任着“厨师”角色,将不同的烟丝进行配比,研制配方。而在三楼的实验室里,则摆放着各种现代化仪器,通过对产品烟气等方面的数据化分析,辅助配方研究。
近年来,安徽中烟一方面加强先进设备的配置,引进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仪、裂解—气质联用仪、JC—OR人工嗅辨仪等设备,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员工配置,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目前,安徽中烟技术中心拥有博士13名。
此外,安徽中烟为各个规格找到“保姆”,实现专项队伍的专业维护与研究,也为稳定、优秀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在配方研究室里,记者见到了短支烟系列专职产品开发工程师张李明,他正在和团队成员进行产品的香味特点设计实验。
“一寸短更需一寸精。”张李明介绍说,“短支烟与常规烟支不同,在保证‘焦甜香’风格的基础上,要兼顾舒适性与满足感。”
首先,之前在常规卷烟中积累的经验对短支烟适应性不高,必须重新摸索与研究,找到烟叶、叶组与材料的“黄金配比”,并进行固化。
其次,正因为短,对“三纸一棒”的设计就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既要保证消费者良好的吸食感受,又要照顾与吸味的配合。
两个看似困难的“选择”,正是得益于专业化队伍的研究,实现了突破。
“短支烟‘黄山’(记忆)的研发历时仅8个月。”牛勇介绍说,在专业“保姆”的悉心照顾下,研发时间比预计缩短了4个月。
精进,让安徽中烟人在短支烟研发中找到了高端品质的“密码”。
精心维护 实现螺旋提升
安徽中烟合肥卷烟厂卷接包车间工艺质量管理员凌必琴(右一)与工艺质量管理后备人才方霞正在查看小盒产品质量。
盛宏阳摄
一个新规格推向市场后,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有两个重点问题需要解决:适应市场,根据信息反馈适时调整配方设计,让卷烟品质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保证产品的均质化,也就是口感的一致性。
解决这些问题,要善于应变。
安徽中烟注重市场调研,形成了一套“311”市场调研体系,即3个标准化手册(操作手册、工具手册、指标手册)、1支队伍(经过培训的具有市场调研技能的技术人员队伍)和1个“由点及面”的市场覆盖体系(在全国筛选了12个重点城市作为市场调研定点市场,形成以点带面的市场覆盖体系),将看似简单的调研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同时,为避免出现因为理解问题造成产品研发、维护、改进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安徽中烟技术中心梳理制作了消费者评价常用语言、卷烟品吸师常用语言和两种语言彼此对应关系三张表,实现了两套语言的互通。
这一个“善于应变”实质上是“应市而变”,而另一个“善于应变”,则体现在短支烟叶组配方的微调、拓展上,实质上是技术升级。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牛勇介绍说,“受阳光、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生长在同一地区的烟叶品质、物理参数会有区别。”
这就要求技术中心人员找准这种“不同”,对叶组配方进行合理的调配,变的是原料、不变的是产品品质。
随着卷烟生产量的不断增长,配方核心产区烟叶原料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安徽中烟技术人员根据烟叶库存情况,开展配方用烟拓展的研究,寻找能堪大任的“替补队员”。他们对所有“适龄队员”进行筛查,通过科学细致的数据比对,找到“一上场就出彩”的替代者。
以变应变,让安徽中烟人在短支烟的研发中掌握了主动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彰显出了安徽中烟人的工匠品格。
多方监控 保持状态最优
安徽中烟蚌埠卷烟厂围绕设备状态、产品质量开展了多方位监控,有效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转。图为蚌埠卷烟厂卷接包车间小包操作工韩鹤鸣正在对短支烟进行自检。
记者看到,在蚌埠卷烟厂制丝车间,不少设备的关键部位上都安装着监控装置,这些装置将温度、湿度等各生产环节上的重要指标数据实时传递到中央控制室。如果相关指标超过规定的范围,将自动报警,并进行及时纠正,避免影响生产。
这是蚌埠卷烟厂的智能监控系统,在全厂1388台设备上,共有3万多个有效信息采集点,监控设备的实时状态。
实时监控装置对蚌埠卷烟厂来说极为重要。这是因为蚌埠卷烟厂正在使用的短支烟设备相对落后,如果全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感知,可能会带来非常大的滞后性。换句话说,会出现设备与人员的不合拍,造成物料的浪费。
在智能装置的监测下,控制中心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像温度、湿度这样可以及时依靠系统调整的数据,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调整,以满足生产要求。
经过不断的信息积累,信息中心的“口袋”会越装越多,形成一个庞大的设备问题信息库。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后,信息中心会将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之对应,甚至是一对多,即一个表象问题对应着几个解决方案,帮助设备操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设备“痛点”,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同时,在这个信息化“口袋”不断填充的过程中,蚌埠卷烟厂针对不同问题,设置不同等级,制定出防患于未然的生产操作、设备维保规章,并对各生产环节的生产参数进行固化,保证全员标准化、规范化作业,降低设备出现问题的频次。
此外,操作人员开展的设备健康评价,也有效避免了问题由“小”变“大”的情况发生。
“技防”与“人防”的双重保险,使设备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转状态,让监管得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短支烟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好品质,从全方位的监管而来。
智力支持 焕发设备青春
在蚌埠卷烟厂良好创新氛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员工加入到创新队伍中,针对生产设备遇到的各方面情况,开展小创新、小改革。图为工作间隙,李金龙(右二)组织大家就创新课题展开讨论。
卷烟生产环节需要做的,是实现技术研发中设置的各项标准,以确保消费者买到的卷烟吸味和研发时的一样。同时,还要提升均质化水平,让不同批次、不同机台生产出的卷烟品质一样。
“对短支烟生产来说,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面临的困难要更大。”蚌埠卷烟厂厂长王茂林介绍说,“特殊的生产工艺,要求我们对原有设备进行调整、改造,让设备服从参数、服务生产。”
在短支烟正式投产前,蚌埠卷烟厂集结全厂“工匠”,对设备进行“把脉问诊”,集众智开展研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蚌埠卷烟厂就对原有的卷接、包装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卷接设备吸丝导轨加以改进,原有的供丝设备结构无法降低短支烟的单支重量,导致烟气品质受到影响,通过对供丝结构进行改进,使单支重量满足工艺要求,提高了感官质量;
盘纸补偿过渡装置改进,简化传动链,设备运行更稳定,设备效率得以提高;
对B1包装机从商标纸输送到包装折叠、封签粘封等一系列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开发,使设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
除了对设备进行调整的大动作外,蚌埠卷烟厂还积极鼓励员工们开展小改小革,组织维修“大拿”攻克难题。
据统计,去年蚌埠卷烟厂各车间维修工共实施各类自主创新项目127个,设备有效作业率、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大家发现,自己的“点子”应用在了生产中,创新的热情更加高涨起来。
集众智,焕发了设备的青春,更让蚌埠卷烟厂生产出的短支烟支支精品、包包优良。
(本报记者 邢如飞特约通讯员 苏畅/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由邢如飞摄
“号内搜索”,输入关键词详览???
来源:东方烟草报
本期监制:张娜
责任编辑:张帅
喜欢本文请点赞↓↓↓
标签: 蚌埠1233客户端
评论列表
质化,也就是口感的一致性。 解决这些问题,要善于应变。 安徽中烟注重市场调研,形成了一套“311”市场调研体系,即3个标准化手册(操作手册、工具手册、指标手册)、1支队伍(经过培训的具有市场调研技能的技术人员队伍)和1个“由点及面”
支烟正式投产前,蚌埠卷烟厂集结全厂“工匠”,对设备进行“把脉问诊”,集众智开展研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蚌埠卷烟厂就对原有的卷接、包装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卷接设备吸丝导轨加以改进,原有的供丝设备结构无法降低短支烟的单支重量,导致烟气品质受到影响,通过对供丝结构进行
技术人员队伍)和1个“由点及面”的市场覆盖体系(在全国筛选了12个重点城市作为市场调研定点市场,形成以点带面的市场覆盖体系),将看似简单的调研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同时,为避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