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制出家人托钵乞食,依靠众生供养以自活。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出家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承袭托钵的传统,而是建寺以居,虽然古代寺院都有自己的田产,但生活来源大部分还是依靠众生供养。既然这样,对于践行佛陀倡导孝道的佛教僧人能否用众生供养来孝养父母呢?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有困惑,包括准备出家的人或居士也很多会迷惑于此。释迦牟尼佛曾为母说法为父抬棺,都是在尽孝道,确实没有提到亲自拿东西供养父母。一来佛陀的父亲生活在皇宫衣食不缺,佛陀的母亲在天上也不需人间衣食供养;二来佛陀知道他的父母是古佛再来,佛与父母之间种种造作无非是给众生表法。
在杂阿含经卷五、第五经(大正〔No. 100(88)〕有这样一段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欝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佛告欝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尔时,世尊卽说偈言:如法於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佛说此经已,年少欝多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经文虽然很短,但说明了佛允许把如法乞食的东西用来供养父母。
有一饥荒之年,每个人家自己都吃不饱,所以比丘托钵也就常常是空钵而回,托不到饮食,佛陀托钵也常常空钵而回。到了第三天还没有托到一点粮食。当时有个比丘,路上看到佛陀又拿着空钵回来,他就想到佛陀是世间无上福田,都托不到粮食,那怎么办呢?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他就把三衣给变卖了,换了点钱,再购买粮食。盛了一钵满满的饭供养给佛陀。佛陀是五眼圆明的人,知道饭的来历,但还是明知故问:“这个饥荒年代饮食难得,你怎么能得这么好的一钵饭呢?”这位比丘说:“我看到佛陀三天没有托到钵,我发心把我的三衣卖掉了,换了这一碗饭来供养佛陀。”佛陀说:“三衣是三世诸佛解脱的幢相,最胜最上的。你发起这么大的心把三衣卖掉,换来这钵饭,这个份量太重,我无福消受,我不能接受你这钵饭。”这个比丘说:“佛都不能够接受这钵饭,那世界上还有人能够吃得消这钵饭吗?”佛陀说:“你有没有父母?” 比丘说:“我有父母。”佛说:“你父母能吃得消这钵饭,你去供养你的父母。”又问:“你父母信敬三宝否?”这比丘说:“我父母还不信敬三宝。”佛陀说:“你把这钵饭供养你父母后,你父母就会信敬三宝。”
《盂兰盆经》:“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目连作为出家人,用钵所盛之饭肯定是托钵而来,尊者也是拿众生的供养去孝养母亲。明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记载了很多以孝著称的出家人,比如:“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禅师在方丈室安养母亲,劝母出家念佛,孝心被后人褒赞。颐禅师并著有“劝孝文”流通后世,人称慈觉禅师”。
毋庸置疑僧人是佛法的践行者,言传身教弘法利生是本分。教导别人去孝养父母奉侍师长的时候,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孝顺的人。平时可以节省自己的单资,缩减自己的用度给父母以衣食之奉。当然也不要过于奢靡,教导父母知足乐法、惜福慕道,成就父母解脱才是最终大孝。
标签: 饥荒手机版几何直装版
评论列表
人有困惑,包括准备出家的人或居士也很多会迷惑于此。释迦牟尼佛曾为母说法为父抬棺,都是在尽孝道,确实没有提到亲自拿东西供养父母。一来佛陀的父亲生活在皇宫衣食不缺,佛陀的母亲在天上也不需人间衣食供养;二来佛陀知道他的父母是古佛再来,佛与父母之间种种造作无非是给众生表法。 在杂
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目连作为出家人,用钵所盛之饭肯定是托钵而来,尊者也是拿众生的供养去孝养母亲。明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记载了很多以孝著称的出家人,比
佛制出家人托钵乞食,依靠众生供养以自活。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出家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承袭托钵的传统,而是建寺以居,虽然古代寺院都有自己的田产,但生活来源大部分还是依靠众生供养。既然这样,对于践行